卖菜的钱转进孩子微信 不会使用健康码……银发族VS数字鸿沟我们能做什么

  大河报记者搜索河南博物院查询如何参观★★◆★,网页上提示现在实行实名制网上预约。而参观时还需出示预约二维码和身份证。而爱心服务方面■◆,只针对医务和防疫工作者开辟有绿色通道◆◆,并没有针对老人的绿色通道。11月12日★★■★,记者致电河南博物院,值班人员称,该院规定是70岁以上老人◆◆★■■,可在大门口东侧人工窗口换票进入。

  ★■★■“这钱是扫到我手机上了★◆★◆◆■,不过我也不会弄★★◆★。儿子会把它倒到他手机上,然后再取现金给我◆★★■。”老太太说★◆★■。

  有专家表示,针对老年人面临的◆■★“数字鸿沟”,需要加强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培训;与此同时◆■★,在需要进行扫码、挂号和智能支付的场景■★★◆,加大对老年人引导和协助的力度;以及开辟绿色通道★■★,进一步帮助有需求的老人★◆◆◆★★。

  如何帮老年人迈过“数字鸿沟”是一个新考题。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★★,到★■◆◆“十四五★■◆★”期末,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,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。

  郑州地铁也是,虽然有自助网上购票机★■,但仍设有人工服务窗口,老年乘客可经人工窗口买票进站。

  一些子女往往由于工作等原因,缺乏“反哺”老人的时间和精力◆◆。那么,社会上的培训班也是一种补充手段。10月23日◆◆★★,郑州的甲院社区老年大学再次开班◆★★,教老年人如何在网上抢鸡蛋、买五花肉等★◆。讲课老师说◆★◆■★★:“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数字生活的红利,他们也要乘风破浪。”南京一老年大学推出智能手机培训课程,教授老年人扫码付款、网上挂号◆■★■◆、使用健康码以及防范诈骗等◆■■◆◆。据相关媒体报道,该课程甚至出现了一“座”难求的情况。该老年大学校长叶庆桃表示,“科技发展不该忽略老年人◆★★◆”★★■★◆◆。

  “我就遇到过老人挣的钱转到孩子那去了★◆◆★■,老人要时,小心翼翼的。”郑州一市民说。

  记者了解到◆★,虽然郑州公交现在基本上以手机扫码■◆■◆★、银联支付、刷卡为主要支付方式★◆■■◆◆,但依然保留着人工投币的传统方式,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一些没有老年卡或不会使用手机扫码的乘客。

  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收款,能出示的二维码一般都是子女的。你买他们的菜时,是扫码还是直接给现金■★★◆★■?扫码付过去的钱,老人真的就能为自己所用吗?

  再往西的定点地摊处。一位70岁、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摊上,南瓜、菠菜、丝瓜瓤……各种蔬菜虽然数量不多,但也丰富。

  今年4月初,郑州很多老年人遇到老年卡年审的尴尬◆■。很多老人需要找人帮忙在手机上操作才行◆◆◆。

  针对这种现象◆★,高红云建议★◆■,社会还需要多一些对老年人的关照,比如可以多设一些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大学等,开办一些智能手机课堂■◆,引导义工和志愿者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。子女也应该多一些耐心■■◆■★,教会父母找到使用智能手机的乐趣★◆★★◆■,找到存在感,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★★。

  新开馆的郑州美术馆新馆,16天吸引了3万多观众★■★★■。疫情期间,因人流限制★◆■◆★■,需线上预约方式入馆。现场预约可凭身份证取票入场■■◆★◆,每个身份证可携带一名同伴。市民杜先生上周末带着80多岁的外婆到新馆参观,凭身份证现场登记后,通过特殊人群通道入馆参观。

  目前,社会各方能提供给老年人的人性化服务有哪些?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“数字鸿沟■★◆◆”如何化解?

  其实,在手机智能化时代的今天,年轻人拿着一部手机即可走天下。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★◆★,因为手机不智能或不会用智能手机,他们也许要吃很多◆■★“闭门羹◆◆★■■◆”。

  在此,有市民呼吁大家★◆◆◆,出门时带上些零钱■◆■★★,遇到卖菜◆◆★、卖东西的老人★◆■,尽量付现金。这样,也能让老人的劳动成果有更直观的体现■■◆★■■。

  而对于那些完全不能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,也应该为他们保留电话服务、人工服务等老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渠道。公共服务要做好,不仅需要技术和效率■■◆,更需要用心和用情,要善于沟通交流,考虑到公众的特殊需求。保留实体咨询◆■■■★、现场指引、人工服务等项目◆◆★,不仅可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,也是公共服务更加全面★◆、更加精细的体现。

  问起如何付款,■■★“哎呀★★★■,扫码的多,付现金的少。我不会用手机收钱,收钱的二维码是和儿子的手机连着的。不过,孩子不要我的钱★★■◆◆,都给我了。”阿姨笑着说。

  一些专家更多地聚焦于家庭“数字反哺■★■★”,通过家庭内的信息共享和代际互动,让老人融入数字化生活。

  60岁的郑州市民申女士有智能手机★◆◆◆,但不怎么会用。前不久,外孙生病,她和老伴准备陪女儿带外孙去医院看病◆★★,结果一想到医院要扫健康码★★,就制止了老伴◆★■,“你别去了◆■■★◆,你去了不会扫码也进不去”■◆◆。

  在郑州街头,你是否留意过寒风中摆地摊、沿街叫卖蔬菜、粽子和烤红薯的老人?

  7年前,刚退休的吴桂兰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并想借此丰富业余生活,可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诸多问题,使用起来较为吃力。于是,孙子便成为了她“智能生活的启蒙老师”。

  据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《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》显示,46★■■★.3%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功能,36★★■★.4%的中老年人偶尔用,只有17★◆◆★.4%的中老年人经常用此功能。

  11月11日上午10时许,在郑州市金达路和银通路交叉口西北角。“粽子,热粽子。”一位老阿姨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■◆■★◆。

  不会使用健康码、不会使用自助挂号机◆■◆★■★、不知道怎样扫码点餐……数字化快速融入生活,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冲击■★■■■,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正面临跨越◆■◆★★“数字鸿沟”的难题。

  “建议社会还是要走得慢一点■◆★■■★,等一等老人。不要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等■◆,尤其一些公共场合,建议多为老年群体考虑一下◆■。■★■”高红云说。

  老人用二维码收款,如何辨别对方真的已付款?采访中◆★★◆◆,卖菜等做小生意的老人们告诉记者,因为付款码和子女的手机相连,顾客付款时他们一般会要求对方出示一下付款页面。不过,也发生过出示假付款页面骗人的手法。

  今年夏天◆★,老两口准备去开封散心游玩◆★◆◆,结果到汽车站时,要求必须扫健康码进站,但老两口手机没流量,也不会操作,被卡在了站外。

 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、金水区中心敬老院院长高红云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近二十年★■■★★★。谈及智能时代对老人的影响,她深有感触。但这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,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,觉得自己已被社会所淘汰◆■★◆★◆,会觉得很无用无价值,“看个病可能也要子女陪伴才行★★■■◆★”★◆■。